80年代末是个霹雳舞时髦、迪斯科复兴的时代,我正在上小学。学校也赶时髦,组织我们表演韵律操。在最后一节操中,配乐用了《童年》的乐曲版,活泼而明朗。还记得那天穿了一身蓝运动服,在明媚的阳光中清晰饱满、挥斥方遒地抻筋拉跨,红领巾也上下翻飞,用现在的话讲,应该叫"感觉很酷"吧。早已忘记了那种滑稽的扭跨动作,更记不得其它配乐了,只有那嘹亮的电子琴声却记忆犹新,虽没有歌词,感觉应该是"阳光下蜻蜓飞过来"的画面。 在成为韵律操表演队员以前就会唱这首歌了。当初这首歌是披这"儿歌"的外衣在大陆登陆的――不过是掐掉了一段歌词的洁本――也是音乐课内容之一。该死的审查部门,为什么把那段精彩的歌词砍掉呢?其实我从小学一年纪就开始暗恋同桌女生了,多听这么一句歌词不会对我有任何不良诱导的。老实讲,自己当初虽然调皮,学习可是毫不含糊的,所以丝毫没有歌词中所记叙的感觉――"睡觉以前"等等。吸引我的是这首歌的曲子。因为当时的儿童歌曲大部分象《让我们荡起双桨》那样,抒情得近乎拖拉;偶尔有《我爱北京天安门》这样的快节奏作品,又快得有点过了;就这首歌,节奏适中,而且没有任何"战斗气息",不用非得绷着块儿唱。
我总认为时间在进行加速度运动,也就是说越过越快。六年小学,多么漫长啊,以后的每个六年似乎都比前一个短一些。昨天我们还是祖国的花朵,今天已经快要结出果实来了。成长的过程中,从外界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丰富了我们的耳目,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不再纯洁。慢慢知道了《童年》的作者叫罗大佑,慢慢懂得了成方圆的演绎和张艾嘉比起来纯属垃圾,也慢慢有了"睡觉以前"那样偷懒的习惯……
人的记忆也是一种收藏,年头多了,收藏品的数量也多了。从前没有回忆过去的习惯,是因为收藏品太少,不值得玩赏;年龄大了,经历多了,回忆也就多了,玩赏的余地也大了。小时候的事情常被拿出来玩赏。相应地,总要把《童年》作为理论结合一下自己曾经的实际。自己的事情自己当然最清楚了,现在用成年人的眼光看来,这首歌表达的心态多么准确啊,和当时自己的感受几乎一致。于是,在用罗大佑的情歌感动了身边女孩的沾沾自喜之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童年》记叙的主要是小学生的感觉,如果推而广之,把全部做学生的时光作为童年,我想也不为过份――据说,社会人才是真正成熟的人。现在,我已经完完全全地告别童年了,就剩下唱《我们曾经年轻》的份儿。在慵懒的下午和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尔会想起从前,记忆只是平实的,但被人为地嵌进一种框子后,就显得格外甜美。过去的甜美永远是个无法再次冲击的高度,这就越发使人不满于现在的平实。不过还好,至少我们还有曾经的甜美,不至于空虚。"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幸运的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过给我增加了一些烦恼而已。希望在将来,现在这些鸡零狗碎的烦恼也能变为那时的甜美。
原作者:
壁虎的假发
来 源:
[闪亮的日子]论坛
共有8511位读者阅读过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