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余光中的词和罗大佑的曲子及演唱让人感到了他们两人浓浓的乡愁。而且这种乡愁 极具感染力,可以相信感动过一大批远离故乡的游子。刚开始我很奇怪,罗大佑是土生土长的 台湾人,为什么他也具有如此强烈的乡愁,难道《乡愁四韵》中的“乡愁”仅仅指对故乡的一 种回忆吗? 破解这一疑问来自于余秋雨教授的文化散文《乡关何处》。在这篇文章中他似乎稳稳约约、 不确定的解释了这一现象。他写道:我想任何一个早年离乡的游子在思念家乡时都有两重性; 他心中的家乡既具体又不具体。具体可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但如果仅仅如 此,焦渴的思念完全可以转换成回乡的行动。然而真的回乡又总是失望,天天萦绕我心头的这 一切原来是这样的么?就像在一首激情澎湃的名诗后面突然看到一幅太逼真的插图,诗意顿消 。
这一解释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余光中的乡愁来自大陆的家乡,但早年的两岸对峙使 回乡成为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位永不回家的游子,乡愁就来得特别浓,特别醇。在一定程度上 来讲,可望而不可及,引发了诗人真正意义上的“乡愁”。而罗大佑尽管家乡就在眼前,但家 乡的文明进程使他觉得这不再是他真正含义上的家乡。所以他打破了现实中的家乡,去寻找自 己心目中的故乡。这也可看作对自己生命本源的一次寻找。也许这样的寻找没有结果,所以造成了罗大佑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不同的目的,产生了相同的效果。余光中和罗大佑的合作的确很有趣。由于他俩的乡愁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乡愁,因此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成了乡愁的载体。可以说这是几代中国人应有的乡愁,这后面是人们有责任的对自己生命的再认识。
附余光中《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那信一样的雪花白,
那家信是等待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那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那母亲的芬芳是乡愁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原作者:
佚名
来 源:
不详
共有14904位读者阅读过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