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记忆中的黄金年代…… 在北大,我发现原来校园里还有那么多和我一样对罗大佑其人其歌情有独衷的人。 我们一起学吉他,一起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我们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借以燃烧年轻的激情,点亮自己的天空。 我从那时开始蓄了一头长发,以一袭黑衣的形象——就象唱片封套上的罗大佑那样,行走在校园中,险些就成了燕园中一道流动的风景。为此,自然没少挨过老师、领导的批评教育。但就是到了现在,我也不后悔当年的年少轻狂,——如果时光真的能够流转,我还会那样。
离校的前一页,我们喝了很多酒,在醉得不省人事之前,我还记得我们唱的是“眼看着高楼盖的越来越高,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就象彩色的电视变得更加花哨,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酒醒之后便走进了“人情味越来越薄”的社会。世态炎凉之外,我庆幸还有几个当年的朋友散居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在工作的压迫之余,我们还能在一起喝酒、唱歌,一起回忆往昔,直面现实,感慨我们共同的歌者罗大佑那些毫不留情的预言。
于是我们只有在灰色的天空下朝九晚五,在拥挤的城市中穿梭忙碌,不再计较,哪一个脚印,是朝向最初的方向。 偶然从一份报纸上看到一个酒吧将要搞一场叫做“向罗大佑同志致敬”的专题音乐会,便呼朋唤友,直奔那个位于魏公村的酒吧而去。 那个夜晚也带给我快乐,也令我深深的悲凉。
那是因为当场主演的那支乐队——那支叫做“北大草坪”的乐队,那支我曾经熟悉的乐队。
上学的时候,我曾多次在北大那块如今已不复存在的草坪上见过它们。那时的他们,叛逆激情,意气风发;那是你很容易就能感到他们的歌唱是来自生命与灵魂。我知道,在他们的生命与灵魂之中,闪耀着理想的灿烂与光芒。
而这个夜晚,这个由他们唱主角地向罗大佑致敬的夜晚,他们时常不记得了那些睿智的歌词,他们甚至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宛如和尚念经一般唱着那些让台下所有的人血脉喷张的歌曲。 他们让人失望,他们终于被现实击到了。而曾经,他们是为改变现实而梦想的。
“心中深处的天平上,你的欲望与真理在斗争,曾经一度自诩聪明的你,诗个迷惑的人。” 罗大佑的歌声依旧在夜空回荡,但在这个“七彩的霓虹灯把夜空点缀得如此的俗气”的城市,一代热血青年早已悄然憔悴。
岁月依然不动声色的流淌,新婚燕尔的罗大佑夫妇,在陌生的土地上,享受主亘古不变的幸福。 世间已无罗大佑,不是因为一段众望所归的姻缘。 却是因为我们期待的这个世界,早已不是他所痴心守护的滚滚红尘。
原作者:
刘蜀秋
来 源:
《look》杂志1999年11月
共有628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